接连收获两个“全国第三”,山东的经济底色正在变
发布时间 : 2021-10-20  发布人 :   浏览量 : 959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共有204个项目入选。

入选名单涵盖了国企巨头,互联网大厂等,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最高水准。

从地域看,央企云集的北京入选项目最多,除了北京自身推荐的11个项目外,央企、科研院所等机构共有36个项目入围。入选总数高达47个,占比高达23%,遥遥领先其他省区,其资源优势尽显。

颇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山东,本地推荐的11个项目入选,加上央企推荐的2个,共有包括青岛海纳云“面向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大数据研究及应用”、柠檬豆“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供应链大数据平台”等在内13个项目上榜。

从入选总数来看,山东仅比排名第二的广东少2个,超越上海、浙江、江苏等互联网产业发达的省市,位居全国第三。

接连收获两个“全国第三”,山东的经济底色正在变


1


山东的意外之处在于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没有互联网大厂的山东,缺乏应有的产业与技术支撑。

不过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后消费互联网时代,产业与场景逐渐演化为互联网争夺的新阵地。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是社会跃升的重要引擎。尤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数据是核心,是驱动人与设备达成资源配置极致优化、提高效率、降本增效的必选项。

作为GDP排名全国前列的山东,拥有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相对较高的城镇化率,成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先天优势。再者,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山东急于寻找新的突破点,因此给予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包括大数据产业。

从工信部公布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地域层级已经慢慢开始分化。北京、广东(15个)、山东(13个)、上海(12个)、湖北(12个)、重庆(10个)等6个省市入围项目超过100个,占据半壁江山。

坐拥资源优势的北京,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军团”;入围数量排在2至6位的山东上海等地构成“第二军团”。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浙江,则仅有7个项目进入榜单。

对于曾经传统制造业以及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的山东而言,能跻身前三,实属不易。

但如果深度了解后会发现,大数据相关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山东的优势产业。

在工信部去年公布的2020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山东15个项目榜上有名,上榜数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位。


2


示范项目评选,类似一次全国性的“摸底”,具有相当高的含金量。

入选名单,既有百度网讯等大厂,也有国家超算中心主导的产业化平台,均为各自拓展领域的佼佼者,反映了大数据产业的最新成果,代表了今后这一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综合这两年山东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的项目,涵盖产业链、供应链、智慧城市等几大领域,呈现多点开花之势。而且,大多项目或企业已经在业内形成一定规模,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为什么传统制造业、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的山东能够在大数据产业这样的新经济领域也能名列前茅呢?

山东官方曾对外专门解释,工业是山东的优势产业,基于工业大数据的融合应用,山东在多个细分行业领域做了探索。同时,民生领域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山东已有领跑优势。该领域,山东有7个项目上榜,远超其他省份。

比如,入围工信部这次示范项目的海纳云,就是民生领域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海纳云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以“大数据平台+智能运营中心”为核心的全场景、个性化的智慧城市应急解决方案,曾入选2020福布斯中国高增长瞪羚企业榜、2020青岛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榜单等,以其高成长性获得行业认可。

今年8月,海纳云参与搭建的“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王台智慧镇街项目”,入选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接连收获两个“全国第三”,山东的经济底色正在变

▲王台街道城市综合管理实现“一屏观全域”

在王台街道,海纳云针对各种碎片化资源,依托部署AI视频技术,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渣土车监控、水道监控、火点监控、车辆识别、突发事件响应、数据监测与分析等功能。为镇街解决跨部门数据融合、业务协调难题,赋能城市综合管理走向可视化、数字化、高效化。运行一年多以来,已经自动研判预警2万余起事件,为当地减少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

在胶州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海纳云和胶州市政府打造的“胶州市绿色智慧社区平台”,通过融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有效打通政府与社区之间连接渠道,社区居民可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提报、民声反馈,真正生成了系统的闭环、也是管理与服务的闭环,全方位对社区的软硬实力进行提升。

类似这样的民生应用项目,不仅赋能城市垂直领域数字化转型,助推提升城市品质,也通过海纳云的大数据生态平台,为城市沉淀数字资产,为今后的城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


从错过消费互联网风口,到大数据产业后来居上,是整个山东4年来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经受“阵痛”后,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的一个缩影。

8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2019年至2021年,工信部共发布三批专精特新名单。第一批,山东上榜23家,位居全国首位;第二批上榜124家,仅次于浙江的148家;第三批上榜221家,位居浙江的308家和广东的288家之后。

总体算下来,三批“小巨人”企业数量,山东共有368家,与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项目总量排位一样,同为全国第三位。

接连收获两个“全国第三”,山东的经济底色正在变


无论是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项目,还是“小巨人”企业,其规模都算不上大。但是,其成长性毋庸置疑,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已经显现。

9月23日,在济南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企业论坛上,山东省发改委负责人提到,山东“四新经济”跑出加速度,至2020年,占GDP比重达到30.2%,3年提高8.5个百分点。

根据山东公布的108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名单,济南、青岛两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占比接近60%,成为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聚集地,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未来,山东经济“底色”的重构,包括海纳云等高成长性企业将是不折不扣的生力军。


4


无论是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还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推出这些评选的目的包含多层含义,首先是对企业与项目的认可;再者,树立鲜明的产业发展导向,希望将这些企业的探索推向全国,助力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山东新经济发展来说,也必须明确两大优势,一是针对关键技术和关键创新的中小企业成长培育,二是传统产业和民生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和创新,并以此带动关键智能硬件、大数据算法等软硬件的提升。

前者是山东传统优势,后者则是包括青岛在内整个山东新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此次入选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的海纳云,专门成立了“大数据创新中心”,以构建产业生态为目标升级海纳云大数据平台,引领行业实现以数据驱动智慧社区、园区及智慧城市场景互通、应用优化、体验升级。

接连收获两个“全国第三”,山东的经济底色正在变

▲海纳云大数据平台架构图

除了“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王台智慧镇街项目”和“胶州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海纳云还在破解城市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应急管理、空间数字化转型等难题方面打造了多个样板,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所需的落地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城市中常见的立交桥、高架桥安全运行、养护管理问题,海纳云参与打造“青岛市智慧桥梁管理平台项目”,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BIM/GIS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数据,尤其高频数据,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可以得到监测数据的阈值、桥梁安全趋势、桥梁评估、出具评估报告、寿命预测。


如今的青岛海尔路立交桥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桥梁”,海纳云对其有针对性地安装了振动、位移、挠度、车辆称重等传感器,并接入智慧桥梁管理平台,实现24小时对桥梁运行在线监测,监测的结果和BIM实现联动,直观呈现桥梁运行情况。

接连收获两个“全国第三”,山东的经济底色正在变

▲海纳云智慧桥梁样板海尔立交桥

与传统行业不同,大数据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延展性,可以对其他产业赋能。在智慧案例落地过程中,从软硬件设备,到建筑行业,再到生活消费领域,往往会相互深度关联、融合。

一个案例提升一个领域,带动一片产业,正是新兴产业的潜力所在,也是山东经济结构重塑的希望所在。